美学是储存时光的美之记忆,
或多或少,却永不会消失;
时间是驶向未来的列车,
或慢或快,却永不会停息。
当我们面对美,望向经典,
面向时间留给我们的“永恒”时,
我们又能否将之化为我们的
“美学记忆”?
深圳家纺家居展集成之美学展览,将展出世界织物收藏家,前网易设计总监王增业老师《纹样——精神的秩序》藏品大展,展览选择用纹样的语言建立美学与时空之间的链接通路,以期呼唤起我们深层次洞察人类共通的审美基础。
笔者并不是标题党,也知道王增业老师对美一直且只愿意“直观地阐述”,他在美学的探索上具体而微,真实而执着……但也因为如此,我更想说这个收藏展可能是“最稀罕最好看”的。
世界织物收藏家、前网易设计总监王增业老师
多年来,王老师“走访”世界各地,深入探访,收藏藏品数以千计,而这次展出的正是从藏品中甄选而出的美且深具价值,围绕纹样主题且建构了美学逻辑动线的五十件美物,是谓“最好看”;而五十件藏品无论从形式(Form),还是图案,都精心选择和归纳,其所涉及品类之广,于我的认知里无人能及,其思索至深,我也觉得可能颠覆或重塑大部分从业者的美学观,是谓“最稀罕”。
从收藏美到美的研究,从织绣染的“实验到实践”,王增业老师强调与材料共处,珍惜美的直观感受,呼唤美的多样性;也因此《纹样——精神的秩序》将从美学视角来赏析,以“精神的秩序”作为展览的主题,关注物与人的关系,深层次洞察人类共通的审美基础,构建自己内心的秩序,并致力于为观者打开一个面向未来的美学世界。
本次展览围绕“纹样”,由实物陈列、材料工具工艺、纹样、审美和现代的意义五个部分组成,创造出不同主题在同一空间对话的可能性,让纹样在不同语境下得以展开并诠释,纹样因为是最为显性、或者是面积最大的视觉元素,被王老师选为此次展览的主题,纹样往往是轻松判断一件衣服或织物属于哪一个民族的支系的决定因素之一,甚至某些纹样是规定人、规定场合才能被特别使用的,这也正是其背后秩序所在。
1实物陈列
展览首个版块从“实物陈列”开始,从优秀的纹样应用案例出发,通过各不相同、形态多样的纹样作品,去感知手法各异,形态多样,但最终淬炼合一的藏品案例,去感受其背后若干通用的设计法则和秩序。
2材料、工具和工艺
此部分诠释了材料、工艺、工具和纹样之间的统一性,纹样并不是矢量的线稿,而是和材料、工具和工艺合而为一个整体。是在材料、工具、工艺的可控中完成纹样的无穷变化,进而寻找并创造了作品感性和理性的合一、平衡和规律的展示。
3纹样
千百年来,纹样持续演进,在不同时期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及形式,或是服饰、或是家具、或是一只碗……这些都是其表达的载体,而纹样正是通过这些载体或者形式,物件才显现出了某种令人注目的效果,充满张力、动感、秩序或气势……这个部分,我们期待观者不仅仅停留在纹样“是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从一个视觉可见的特定纹样去意识到其背后演变过程的复杂性,并去感知背后的秩序。
4审美
很奇怪的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并不见得能做出高审美的东西,而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却往往能自然发展出美丽的产物,这是为什么呢?美一方面是个性的,但另一方面却具有共性,脱离了共性的审美有无意义呢?或许,我们给大家留两个问题……留待现场解答。
但有二点我们可以肯定,1、欣赏美的时候,绝不是套用某个标准或者公式去衡量一件作品的过程,而是需要动用我们的直觉,2、对优秀纹样的欣赏与学习,能有效提升个人视觉素养,从而锻炼直觉的审美能力。
5现代的意义
过去与当下,本应是一脉相承,互为表里,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传统之于我们已支离破碎,甚至有着种种误解或者标签式的解读。中国从来不缺乏多样的文化,只是当下信息的便利、时尚的追求,使得我们逐步丧失本土文化的关注。而在如此立体丰富的中国文化里,经典之于当代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首先会想到古为今用,那么如果把古代的纹样直接搬过来,是否能形成现代的美呢?此外,我们从经典中去发现美,是指去发现经典中的什么?在这里,我们也依然留下两个问题。
此次展览,王老师还特意邀请美学、染织研究&创作者南乔老师、芝加哥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胡雨桐Joanna Hu一起参与策划,从染织者本身及西方视野的角度为展览增加丰富性及多元化延展,也非常值得关注。我们期待此次王老师带来的展览能陪伴更多的美学从业者一起“看”,透过双眼,直观“纹样之美”;透过纹样,看到其“精神的秩序”;透过藏品所呈现的多样性,看到更多元的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美学思考,予人予己更多的可能性。
深圳家纺家居展
《纹样——精神的秩序》王增业个人收藏展,
等待您带着问题的光临!
(答对有奖哦)
(文中部分观点取自笔者与王增业、南乔老师的对话)